文字
圖片
德昂族絕大多數(shù)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qū)雜以包谷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制作各種糧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xí)慣于在煮燉時配酸筍,或加油、豆豉、鹽成雜熬菜。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diào)味。受當?shù)貪h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fēng)味的腌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德昂族民間制陶和使用竹編制品歷史悠久,所有炊餐用具,大都是自制的陶器和竹器。
德昂族在飲食吃飯中也有著諸多禁忌,德昂族吃新飯時,首先喂牛和狗,以示對一年間犁耙的牛和日夜守護主人的狗的道謝。德昂人到別人家做客時,不能看著人家炒菜或到灶邊轉(zhuǎn),吃飯時不能隨意撥弄盤中的食物。這樣的行為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敬和不禮貌。家中在接等客人的時候,上桌后必須要站著給客人斟酒、敬酒或挾菜,不能先自己吃??曜颖仨氈糜谕氲挠疫?,若置于左邊,就說明對客人不歡迎。盛飯時,勺子不能往外翻,否則就視為主客財水外流??腿顺燥栵埡?,在沒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婦不能收拾碗筷,否則就被視為不讓客人吃飽飯。
茶在德昂族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日常生活的飲品,而且是“萬物的阿祖”。至今,一些德昂村寨的舊址上仍生長著數(shù)百年種植的老茶樹,其他兄弟民族稱他們?yōu)椤肮爬系牟柁r(nóng)”。德昂族制茶方法與飲茶方式有很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藝有兩種:一是土坑法。在人類社會尚未發(fā)明使用陶器前,德昂族的先民將鮮茶葉采摘回家后,用新鮮芭蕉葉包裹茶葉,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內(nèi)埋7天左右,然后將茶葉取出在陽光下揉搓并曬2天,待茶葉稍干時又將其包裹放回深坑內(nèi)3天,取出曬干便可泡飲。泡飲時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潔口腔、清熱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態(tài)的綠色保健飲料。做菜用的酸菜則要適當在第二道工序時多放幾天,取出后要在碾臼舂碎曬干。食用時用水泡發(fā)后涼拌,其味酸澀,使人增加食欲。二是陶器法。是在陶器創(chuàng)制后,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
酸茶的鮮葉綠色微黃,葉片長約 12-35cm,成熟的葉片面積能達到40平方厘米,主要來自于大葉種茶,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區(qū),而其中滇西的臨滄、保山、德宏是云南省最重要的產(chǎn)茶區(qū)??局坪蟮乃岵枋忻嫔媳容^少見,主要為散茶,其湯色金黃透亮,酸苦回甜,風(fēng)味獨特。德昂族人經(jīng)歷了漫長的飲茶歲月后,仍然視茶為飲用佳品,并將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發(fā)展出一套復(fù)雜的茶俗。
德昂族的制茶工藝可謂十分復(fù)雜并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制茶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如選茶、采茶時間的選擇、以及工具的準備,制茶工藝更是繁瑣,要經(jīng)歷采茶、攤晾、沖洗、蒸茶、揉茶或擠壓、裝竹筒發(fā)酵與陶器發(fā)酵、干燥與壓制(土坑法和陶器法)幾個工序。在德昂族當?shù)剡€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酸茶醫(yī)用價值的小故事。說的是在幾百年前德昂族中曾經(jīng)流傳起一場巨大的瘟疫,很多人都得病死去了,但有人發(fā)現(xiàn)在一個叫佩山的地方的人都沒有得瘟疫,詢問后才知道,佩山的人每天都會吃茶葉。德昂族人吃了茶葉后,瘟疫就消失了,德昂族人把這件事情報告了女王,女王下令德昂族的家家戶戶門前都要種茶葉,德昂族人都要飲茶食茶,敬奉茶神。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但說明了對于生活在濕熱環(huán)境中的德昂族人,酸茶確實起到了去熱解毒的功效。
德昂人極愛飲茶,飲茶活動已經(jīng)成為德昂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德昂人愛喝濃茶,也有這么一說,德昂族人喝慣了濃茶,如果一餐不喝濃茶,就渾身無力,連走路都沒什么精氣神,只要喝了濃茶,馬上就變得很有精神。
德昂族種茶的歷史悠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外出必須砍一段楠竹,削個斜口,放入茶葉注入泉水,用火燒開飲用,別有一番香味。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時稱之為谷茶或沽茶。制酸茶時在茶葉中加少許檳榔,放入大竹筒中壓實,密封筒口,存放一至兩個月發(fā)酵后取出,入嘴細嚼,味酸澀,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
茶不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品,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昂人講究“茶到意到”。賓客臨門,必先煨茶相待;走親訪友和托媒求婚時,必以茶為見面禮;若有喜事需邀請親朋光臨,一小包扎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便成了“請柬”;如兩人產(chǎn)生矛盾時,有過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對方的諒解。茶就此成為德昂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飲品,無論是何種場合,何時,濃茶都是德昂人必備之飲品。
參考資料:
1.楊旭:《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6年6月。
2.參考自中國民族網(wǎng),查詢時間:201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