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能歌善舞,被稱為“歌舞的民族”。朝鮮族舞蹈幅度大,風韻典雅、又具有含蓄的風格,舞蹈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于表現(xiàn)瀟灑、歡快的情緒,反映了朝鮮族人民明朗激昂、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其伴奏音樂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多變。主要流傳在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與黑龍江、遼寧等省的朝鮮族聚住區(qū)。朝鮮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農樂舞、假面舞、劍舞、長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長鼓舞:長鼓舞在朝鮮族廣泛流傳,起源于民間,歷史悠久,源于農樂舞中的個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獨舞為主。后來,舞臺上的即興對唱表演對長鼓舞發(fā)展起了一定的影響,使長鼓舞有了男、女長鼓舞、雙人長鼓舞及長鼓群舞等多種形式。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兩端鼓面高、低不同,舞者兩手同時擊打出各種不同節(jié)奏的鼓點?,F(xiàn)代長鼓舞有兩種擊打法:一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許細長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圓粗,長約尺許的木槌);一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開頭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邊擊邊舞,鼓插在長鼓上,舞至高潮時,方抽出鼓槌進行技巧表演。后者持鼓鞭隨樂起舞。
農樂舞:表現(xiàn)農耕生活內容歷史最長的舞蹈,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獵活動,后發(fā)展成為農事勞動中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農樂舞分情節(jié)表演與技巧表演兩種。表演隊伍均由持小鑼的舞者指揮,一般隊伍由29人組成,先導者持“令旗”或“農旗”,后面是樂隊及扮演的各種人物。其表演別具一格,舞者頭戴系有長短兩根飄帶的特制斗笠,邊擊小鼓邊轉動飄帶起舞,同時將舞蹈表演引向高潮。農樂舞的伴奏音樂由12段曲調組成,音樂歡快熱烈,舞蹈風趣活潑。
巫舞:此舞種又分為很多小類,有“神游舞”“請神舞”“送神舞”“娛神舞”“逐鬼舞”等種類。
扇舞:表演者多為女性,需持花扇表演。源于古代巫女活動及民俗活動中的扇子表演,后發(fā)展成為單扇舞、雙扇舞兩種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兩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鮮族特有的節(jié)奏、含而不露的內在情緒、曲線性的律動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隨著隊形的不斷變化,舞者將手中的扇具可組合成豐富多樣的圖案和造型。
扁鼓舞: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扁鼓原為朝鮮族古老的打擊樂器,后發(fā)展成為。扁鼓舞伴隨著激動人心的鼓聲,給人以歡快、熱烈而躍動的情緒感受。豐收的喜悅、生活的快樂,以及現(xiàn)代人的歡快情緒等,都是扁鼓表現(xiàn)的內容。扁鼓舞不僅能表現(xiàn)朝鮮族婦女細膩的內在感情,還可以表現(xiàn)男性爽朗樂觀的性格特征。
劍舞:為女性舞蹈,又稱劍器舞,需手持短劍表演。劍舞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種類較多,一般為4人舞。還有一種由流浪藝人流傳下來的少年劍舞,其風格似武術,具有戰(zhàn)斗性。
參考資料:
1. 馬薇,馬維麗.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發(fā)展史[M].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2. 金紅龍.中國朝鮮族舞蹈的現(xiàn)代化[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08(05).
3.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