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喜歡飲酒,而且酒類和飲酒方式也多種多樣,別有一番風情。
山欄酒 海南等地的黎族人熱情好客,客人進門,便以自制的山欄酒為客人接風洗塵。他們飲酒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腔斧昂”,是飲酒敘情之意;第二階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風俗要喝醉才罷;第三階段叫“吞卓丘”,即主賓對唱當地民歌。
肝膽酒 水族同胞素以肝膽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膽相照,苦樂與共。他們殺豬時,一般都把豬膽留下來,當客人入席,酒過三巡后,主人便取出豬膽,剪開管口把膽汁注入酒壺,給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輪到主人。喝到高潮時,往往要喝交杯酒,即賓 主聯臂舉杯,同時將對方遞來的酒飲下,表示心誠。
牛角酒 貴州東南一帶的苗族接待來客要敬獻醇香可口的牛角酒。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觀、雕刻花紋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門時,穿著華麗的苗家姑娘舉起牛角酒敬客,同時還有幾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掛兩三只紫紅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規(guī)矩,就會雙手捧住牛角,一飲而盡,方可順利進入苗寨。
竿兒酒 貴州布依族、羌族保留了其他少數民族少有的以“咂酒”款待客人的古老習俗,“咂酒”也叫“竿兒酒”。飲酒時,賓主圍坐在一壇壇裝滿酒的酒甕旁,各用一根細竹管插入甕內,“嚕?!钡匚?。在酒席上,還要對歌勸酒,形式有二人對唱、分組對唱,常唱的歌是《酒歌》、《謝酒歌》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西征路過貴州,暢飲竿兒酒,并賦詩贊道:“萬顆明珠一甕收,王侯到此也低頭。五岳托住擎天柱,汲盡烏江水倒流。”
悶鍋酒 好客是云南等地哈尼族人民的美德,客人一來,殷勤的主人雙手捧出一碗碗香味四溢的悶鍋酒,表示熱情和敬意。每逢歡樂的“苦扎節(jié)”(六月節(jié))和“扎勒特節(jié)”(十月節(jié)),主人就會邀請賓客入席,給賓人斟上酒(為首客人先斟),當客人們飲盡后,為首客人還要再斟一次,表示酒源不斷。席間,老年人唱起勸酒歌,大家都要為老年人和客人敬酒。
瓜簞酒 廣西瑤族人民不僅是釀酒能手,而且流傳著許多酒俗。客人上門,他們就獻上自制的醇香瓜簞酒,這種酒用糯米釀成,度數不高,味甜可口。飲酒時,主人用瓜瓢從缸里舀酒倒入碗里,主人陪著客人一碗一碗地喝下。他們非常好客,希望客人喝得痛快,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歡喜。
轉轉酒 云南、貴州等地的彝族人民喜歡喝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因而有飲酒不用菜的習慣。不論在家或在街上,路邊,草坡上,只要拿出酒來,男的把披氈一鋪,女的把百褶裙一展,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就可以端起酒杯,依次輪流喝“轉轉酒”。要是中途新來了人,不分男女老幼,主人都要熱情地讓出空位,請其入座同飲“轉轉酒”。
筒酒 云南景頗族酷愛飲用筒酒。家里來了客人或辦喜事、串親戚,都用“禮籃”(一種藤篾籃子)裝上兩筒酒(一筒白水酒,一筒煮米酒)拜見客人。據說“禮籃”的兩個筒酒,代表著人類兩性,水酒代表女性,米酒代表男性。景頗人出門都背著一個竹制酒筒,在路上遇見熟人,要互相祝酒,敬酒時,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把對方酒筒里的酒倒一點后才喝,表示互相尊重。
青稞酒 藏族同胞十分好客,遠方客人到來,都要敬獻青稞酒。這種酒是將青稞煮熟拌入酒后,放入陶罐密封發(fā)酵,酒色微黃味微甜,被外賓稱為“西藏啤酒”。喝酒時,主人斟滿一杯,讓客人先渴一口,添滿再喝一口,這樣連添三次喝三口,最后滿杯喝干,這種習慣叫“三口一杯”。勸酒時,主人常誠摯地唱起祝酒歌。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無名指蘸點酒,舉手向右上方彈三下,主人就不會勉強。
馬奶酒 蒙古族人民常以馬奶酒招待客人,馬奶酒是一種古老的飲料酒,先用牛奶釀成酒曲,然后將生馬奶倒入裝有酒曲的甕里發(fā)酵而成,酒精度數低,富有營養(yǎng),對胃病、肺病、血脈病、支氣管炎都有一定的療效。喝酒時,他們以“德吉拉”禮節(jié)敬酒,即主人拿一瓶酒(不用酒杯),瓶口糊有酥油,先由客人用右手食指蘸一點瓶口上酥油向額頭上抹一抹,然后眾人依序輪抹一遍,主人才拿出杯子斟酒敬客,并且口唱酒歌,如果你不喝盡杯中酒,主人會不停地唱下去。
三杯酒 當你走進湘、鄂、川、黔四省毗鄰的山區(qū)土家族人的家門,主人就會熱情地向你敬三杯酒,這叫著“吉祥如意三杯酒”。主人準備上豐盛的飯菜,并向客人輪流敬菜。按土家族習慣,杯中酒、碗里飯都要喝光吃盡,如果主人還要添,你可在碗上把筷子擺成十字,意思是“實在吃不下啦”??腿说绖e時,主人在門口又向每位客人敬酒三杯,叫“送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