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初保山全景
胡亞玲在她的個人攝影展上向觀眾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潤方言頭飾
我不諳黎語苗語,只能用最“笨”的辦法,端起相機,用田野調(diào)查式的人類學記錄,去感受黎家苗家人的日常生活:我像他們一樣,擼起衣袖,卷起褲管,忍著蚊蟲叮咬,跟著他們上山戳穴點種山蘭(原始生產(chǎn)方式刀耕火種的一種旱稻);與黎族男人一塊鉆山下河,追蹤他們狩獵捕撈的勇敢身影;跟著黎族老伯上山砍樹,站在河里長達幾個小時,就為拍到黎族男人搓揉漂洗樹皮制作樹皮布的精彩鏡頭;為拍到黎家婚喪嫁娶的畫面,我苦等4年……我想用鏡頭,記錄黎族傳統(tǒng)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原生態(tài),為沒有文字的民族文化“留影”。
潤方言手鐲裝飾
白沙潤方言新娘頭飾
瓊中杞方言服飾
1998年5月,我第一次去黎村拍攝黎族風情的照片,下到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āng)牙嶗村。該村地處深山,道路崎嶇,讓人膽戰(zhàn)。當晚我睡在黎家姑娘的“隆閨”里,因夜晚蟲鳴鼠竄,嚇得我睜著雙眼直至天亮。那些天,我與黎族同胞朝夕相處,白天,跟著黎家婦女去田里挖野菜;夜晚,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唱邊相互敬酒,直至深夜。
昌江美孚方言文
經(jīng)過10年1萬多張照片的拍攝,我為黎苗文化原生態(tài)的漸漸消失越來越焦灼。我拍過的人物,許多已經(jīng)80多歲,有些已經(jīng)走了;我拍過的村莊,許多已經(jīng)改變了原生態(tài)的模樣。這就是為什么,我拼了命一趟趟進山,自費去拍攝數(shù)百個黎苗村寨,結交許多黎族苗族好朋友的原因。我常在想,民族自身的文化消失了,心靈還如何生存?!更遑論走向世界?
人祖紋的杞方言織錦(局部)
幾何圖的杞方言織錦(局部)
【編后語】
2007年8月下旬,《胡亞玲海南黎族苗族風情攝影圖片展》在海南舉行。“該展覽關于黎族苗族風情記錄之全,超過了此地的博物館”,海南師范大學一位教授看了展覽后感慨地說。然而,十多年來,有誰知道因長期艱辛跋涉,胡亞玲患上了類風濕,因雙膝腫大住了兩個月醫(yī)院;又有多少回在采風路上,車陷泥坑,路遇臺風……還有多少次的采風留下了遺憾:就像2000年的“五一”期間,胡亞玲足足等了幾年的拍攝題材,卻因摩托車禍,眼看著機會從身旁溜走……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像胡亞玲這樣的非物質(zhì)民間文化遺產(chǎn)的守望者,有了他們的堅持,后人才可以欣賞到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才會變得豐盈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