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和西安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共展出200余件劉文西的美術作品及相關文獻、實物資料,力圖全面、有序地呈現(xiàn)劉文西作為“人民藝術家”寄情筆墨的一生,借此傳遞他對陜北黃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深厚情感。
“我愛上了那片黃土地”
劉文西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人物畫家,他一生扎根陜北黃土地,深入人民,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反映陜北革命歷史題材和陜北風土人情的優(yōu)秀作品。他以其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動的藝術語言在當代中國人物畫壇留下了深刻印記,與黃土高原、與陜北人民結下了深厚情緣。
1933年,劉文西出生在浙江嵊縣一個普通家庭。作為一名地道的江南少年,他是如何與千里外的陜北結下不解之緣的?又是為何在60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描繪革命領袖、陜北人民呢?我們力求用展覽回答這些問題。
195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的劉文西,懷著對革命圣地的向往,第一次來到了延安,開始畢業(yè)創(chuàng)作。進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極具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懷的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就是劉文西于1958年延安采風后完成的畢業(yè)作品。毛主席在《人民日報》上看到這幅作品后說:“文西畫我很像。”
其實,劉文西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他并未當面見過毛主席。那么,他是如何做到“很像”的呢?劉文西在后來的創(chuàng)作談中說:“我想,要把主席當年的生活表現(xiàn)得很好,除了要很好地學習他的著作、很好地領會他偉大的精神氣質外,還需要有實際的體驗,盡可能熟悉具體資料,好像自己一直跟在主席身邊,什么時候都在場一樣,這是很難的,如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樣概括起來才是比較有依據(jù)的。”我們特意將這段文字放在展廳中,以饗觀眾。
深入生活是劉文西創(chuàng)作的“法寶”,這一點從畫家的創(chuàng)作草稿也可以看出來。一幅經(jīng)典作品,畫家是如何安排人物、如何構圖、如何對元素進行取舍的,觀眾都能通過這些草稿直觀感知。作品《歷程》《小米香》旁均展出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變形稿。觀眾從中可以感受到,劉文西作為畫家捕捉黃土高原特質的獨到眼光,以及在與陜北老鄉(xiāng)拉話中被激發(fā)出來的創(chuàng)作熱情。正如他自己所言:“大抵就是一次次實地尋訪,我不僅更加崇敬毛主席,也愛上了那片黃土地。”
劉文西將對領袖的崇敬之情與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融入作品,人民和領袖的魚水情始終是他創(chuàng)作的母題與方向,本次展覽的第一單元就將此特點做了淋漓盡致的表達:《毛主席和小八路》《知心話——任立宏大隊長》《同歡共樂》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的人民形象也都是來自陜北、來自生活。
延安二十里鋪有位青年農(nóng)民叫任立宏,為人忠厚樸實,具有典型的陜北農(nóng)民特征。劉文西從1958年認識他時就畫過多幅速寫,1965年再次為他寫生,后來他當了隊長、書記、社長。通過幾十年的認真觀察,劉文西捕捉到了他從內心到形象的逐年變化。作品《知心話》表現(xiàn)的是毛主席與一位農(nóng)民親切拉話的場景,而那位農(nóng)民形象就是以任立宏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同歡共樂》表現(xiàn)了革命領袖和陜北人民同慶節(jié)日的喜悅場面。這幅作品中的陜北人民形象,也是他在采風時積累的素材。還有“小八路”李英、與毛主席歡度共和國第一個春節(jié)的群眾,這些形象都源自劉文西在黃土地上遇到的陜北老鄉(xiāng)。
割舍不掉的黃土情
從1957年第一次到延安進行畢業(yè)創(chuàng)作算起,劉文西與陜北結緣逾六十年,走遍了陜北的溝溝峁峁,結交了眾多農(nóng)民朋友,正如他所說:“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人民的一顰一笑,都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中。”陜北的黃土地滋養(yǎng)著劉文西的藝術生命,陜北的人民哺育了劉文西的藝術思想。他不僅把優(yōu)秀的作品奉獻給他們,而且與他們一同成長。
在本次展覽的第二和第三單元,就展出了諸多劉文西以“人民”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經(jīng)典作品。他們中有往來多年的摯友,有令他牽掛的小朋友,也有許多一面之緣的普通老鄉(xiāng)。劉文西用他的畫筆描繪出他們樸實的體態(tài)樣貌,記錄下他們真實的生活瞬間。
1980年秋,劉文西到延安馮莊寫生,趕到時太陽已快要下山,幾位老漢迎面走來,背上壓著小山一樣的谷垛,和著泥土的汗水在他們古銅色的臉上流淌。劉文西的經(jīng)典作品《溝里人》正是描繪了這樣三位樸實、平凡的陜北農(nóng)民,真實地刻畫出勞動人民的艱辛與勤勞,反映出一代代黃土地人堅忍不拔的精神。在本次展覽中,我們采用素描底稿與成稿對應展出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劉文西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思考,領略大師凝練的筆墨,感受技法對人物塑造的不同效果。
《秧歌隊的一員》從尺幅和筆法上都算不上劉文西作品中的優(yōu)秀之作,甚至不過就是速寫本上隨意的一張,但正是眾多這樣的“小紙片”造就了這樣一位人物畫大家。展覽中展出了不少劉文西的“小紙片”。有關于秧歌隊的速寫,劉文西回憶說:“為了想多看一些秧歌隊,專門趕到延安來,我一連跟著秧歌隊跑了三、四天,看了十來個秧歌隊,將他們生動的場面和觀眾的情緒盡量記在腦海中,很想畫出來。一天跟秧歌跑來跑去,滿身大汗,看了一個又趕另一個,盡量不要錯過機會。秧歌能表達陜北人民熱情、樂觀的性格,也是人民文化生活的表現(xiàn)……一到生活中去,確有畫不完的強烈感受。”速寫本就成了畫家記錄生活最便捷的幫手,每一頁都見證著他創(chuàng)作的勤奮與激情。他認為,“只要經(jīng)常到生活中去,生活給畫家強烈的感受和沖動,畫家必然要大量畫速寫,隨時畫速寫,隨時帶著速寫本……速寫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思考生活的過程,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速寫是創(chuàng)作的開始,在大量速寫素材中醞釀創(chuàng)作構思?!闭怯辛诉@種長年累月素材的積累,他才能創(chuàng)作出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這樣的巨幅之作。
穿過展廳中的窯洞,展墻變成了屬于黃土高原的土黃色,這是劉文西用連綿的畫面為我們構筑的獨一無二的“黃土世界”。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由《高原秋收》《黃土娃娃》《陜北老農(nóng)》《米脂婆姨》等13幅作品組成。從1983年落筆的《高原秋收》算起,歷時30余年才創(chuàng)作完成,是劉文西晚年進行的“群像式”創(chuàng)作實踐。說起這幅巨作的創(chuàng)作,劉文西表示:“從1957年到2017年,我來到陜西,來到黃土地已經(jīng)整整一個甲子。我從一個25歲的毛頭小伙,變成一個85歲的老漢,是陜北人民——這片黃土地的主人給了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動力,是他們勤勞、淳樸、豪放、倔強的性格特征與樂觀、向上、善良、熱情的精神風貌,展示與表現(xiàn)出的民族魂魄,為我譜就了這幅勞動人民昂首邁向全面小康、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畫卷。也算是我60年來扎根黃土地,深情系人民的一個回報?!?/p>
“人民”是劉文西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力量。在數(shù)十年的辛勤創(chuàng)作中,劉文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了“美術工作者如何深入生活、深入人民”這一老問題。他的“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不僅僅是把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陜北老鄉(xiāng)當作自己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對象,而是真正地與他們交心,將自己置身于陜北的日常生活中,是把自己“種”進了黃土地。在老鄉(xiāng)家過年、跟著秧歌隊跑演出、被炭火熏暈倒、重走紅軍走過的草地……劉文西就是通過這樣深入到底的體驗生活,“自討苦吃”來抓住人物的內心,體味人物的精神世界,磨煉自己的造型能力。六十年來,劉文西幾十次到陜北采風、幾乎每年都要在陜北過春節(jié),陜北已成為他精神與藝術的故鄉(xiāng)。他說:“越去就越想去,時間長了不去一次,就覺得心里空得慌。遇到春節(jié),我干脆在老鄉(xiāng)的土炕上過。我把鄉(xiāng)親當作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鄉(xiāng)親們也把我當成自己的兒子……”
劉文西用畢生的勤奮努力去理解、去實踐“生活是藝術的土壤,人民是藝術家的母親”這句話,陜北人民也用他們的真摯與熱情報以回饋。
作者:魏娜 孟紫薇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