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杰出的農學家。以父字為姓,名鐵柱,字明善。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人。生于1271年,卒于1368年,生活于元代后期。在元代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四百多年的幾個民族政權并存的分裂狀態(tài)出現大一統(tǒng)局面,為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元初維吾爾人從我國新疆地區(qū)入居中 原。魯明善就是此時生長于內地的維吾爾族人。受過較好的教育,漢族文化素養(yǎng)很高。
延祜元年(1314),魯明善出任安豐肅政廉訪使,兼勸農事。繼承和發(fā)展我國周秦以來的農本思想,認為以農桑為本,才能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知禮明義。任內,察視江淮地區(qū)農情,研討諸農書,編纂刊印了《農桑衣食撮要》又名《農桑撮要》、《養(yǎng)民月宜》二卷。約一萬五千余字,按“月令”體裁撰寫,列有農事二百零八條。按月列舉應做之農事,包括農作物、栽培,家畜、家禽飼養(yǎng),農產品的加工、貯藏等。全書文字通俗,簡明扼要。至順元年(1330),調任大都(今北京)后,此書再次刊印。對元代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曾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長期活動在淮河流域。認為:“農桑是衣食之本。務農桑,則衣食足;衣食足,則天下可久安長治?!彼鲝堊鳛榈胤焦伲罡镜氖且龊谩皠褶r”,使老百姓能安心從事農業(yè)生產,在他擔任地方官的壽春郡(今安徽壽縣)社會秩序比較安定。但他對此并不滿足。
公元1314年,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刻印。這是他經過刻苦學習和實踐編寫成的一部通俗易懂的農業(yè)技術推廣資料。他從指導農民進行農業(yè)生產出發(fā),大膽否定和剔除了以往農家月令書中不切實際的內容及糟粕。全書約一萬余字,包括農、林、牧、副、漁各個方面,包括208件農業(yè)事物,是一本農村小百科全書,而且語言通俗易解。
《農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按月令記述我國各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農學專著。 我國農業(yè)生產歷史悠久,農學遺產極為豐富。如從《詩經》里的農事詩《七月》 、經《禮記·月令》和東漢崔實《四民月令》到唐末韓鄂的《四時纂要》都說明了一年不同月分的農事活動。但它們有的不是農學專著 有的揉雜大量糟粕,也有的 “ 其遺意而今多不傳”。 所以《農桑衣食撮要》就成為我國農業(yè)科學史上第一部最詳盡的以月令記述各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農學專著。它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耕作、水利、氣象、瓜菜、果樹、竹木、藥草、桑蠶 、養(yǎng)蜂、畜牧、釀造以及農畜產品加工等方面。這部書的編寫 體例 “ 分十二月令件系條別簡明易曉”。就是說它按一年十二月以月分為綱把每月應進行的農、林、牧、副等項生產活動一件一條地加以排列并在每項農事活動的后面逐條地說明具體的生產技術,文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如“ 十二月收 羊種,臘月生者良,正月亦好。春夏,早放早收,若收晚遇己午時,熱必汗出,有塵土入毛內,即生瘡疥,秋冬晚放 ,若放早,吃露水草,口內生瘡,又鼻生膿。久在泥中,則生繭蹄,性好鹽,常以鹽吠為妙。”
維吾爾族是祖國統(tǒng)一而多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有發(fā)達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作為一個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在他的著作中不僅按月令敘述了農作物的選種,而且總結了新疆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生產經驗。還特別提到了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收羊種、造酥油等。
《農桑衣食撮要》總結的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主要是漢族地區(qū)的,少數民族較少,重點是中原地區(qū)的。它既總結當時代各族農牧民的生產經驗,又很重視吸收和總結古代流傳下來的生產經驗。 這種兼收并蓄的風格,正反映了他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成為《農桑衣食撮要》一書的精華所在。
對于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一書,歷來的評價都是很高的,明朝的《永樂大典》和清朝的《四庫全書》都收錄此書。后人將此書與官頒的《農桑輯要》和王禎的《農書》并列為元代三大農書。在明朝建立初,朱元璋下令全國頒行,官府出錢,全國印發(fā),就連上任官員也人手一冊。僅僅二十年,就讓明朝國力強盛,農事大增。
參考資料:閻崇年,《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8年。